“ 30年前,7万多上海热血青年放弃优越生活条件,奔赴皖南山区。而今,他们已过花甲之年,20多年的蹉跎岁月,铭记在他们心中。他们为共和国的军工事业付出了青春,皖南的大山、河流、石头、森林见证他们的功绩,我国近代发展史上应该留下他们的重彩一笔。 ”
新华社记者寻访当年小三线建设的见证人、研究“小三线”的专家学者,通过他们的口述和记者的见闻,为“小三线”撩开一丝神秘面纱。
当年在上海小三线工作的7万余名上海职工而今都已过花甲之年,那20多年的蹉跎岁月里,有许多艰苦奋斗的往事,也有回味无穷的趣事,都牢牢的铭记在他们心中。
小三线企业在皖南当地虽然是独立、封闭的“小社会”,但长期近距离接触和日常生活交往,上海工人阶级优秀品质,还是深深地影响着皖南当地农民,让久居深山的农民在生活习惯上、在思想观念上悄悄地发生着变化。